为啥新生儿听力筛查一定要做?
2022-03-16 15:03 系统 65
为啥新生儿听力筛查一定要做?
1、发病高
听力障碍是相当常见的出生缺陷。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在0.1%~0.3%,也就是说每1000个宝宝中就会有1~3个有听力问题。
据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》显示,我国有听力残疾人约2780万,听力残疾占残疾人总数约33%。其中0-6岁的儿童超过80万人。遗传因素、病毒感染、药物使用不当、生理性退化等,均是影响听力的危险因素,其中遗传因素占60%左右。
也就是说,很多宝宝出生时,就已经存在听力障碍。
2、早发现,早干预
宝宝出生后,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,多数孩子到了2-3岁不会说话时,才引起家长注意,而此时往往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。错过了再干预,其言语、语言、认知发育水平等,仍会落后于同龄儿童。
所以,新生儿听力筛查一定要做,早发现、早诊断,才能早干预!
而且据研究表明,儿童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,对于促进听力恢复正常水平是非常关键的。对出生3天及6个月的儿童进行听力筛查,通过筛查可以尽早发现儿童先天性耳聋,可以在儿童不足1岁时开始进行干预。经过正确科学的早期干预,一般都可以恢复到正常听力水平。
新生儿听力障碍危害有多大?
1、新生儿时期的听力障碍,可直接影响听觉神经系统的发育。
2、听力障碍患儿缺乏语言刺激,不能在11个月前进入学语期,在语言发育最关键的2-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,可能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甚至聋哑、社会适应能力低下、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,最终对患儿自身、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。
新生儿听力筛查怎么做?
新生儿听力筛查,操作简单,不会对宝宝造成任何损伤。
方法:在安静的房间进行测试,将仪器耳塞或耳罩的探测器放于宝宝外耳道中,探测器会发出一些“吱吱吱”的声音,来检测宝宝的听力状况。如果孩子配合好,整个过程大约5至10分钟。
听力筛查的最佳时间是?
初筛: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,完成初筛。
复查: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,于42天内进行复查。如果这一次通过,则可以舒一口气了。
听力诊断:如果复查仍然没通过,需3个月内做听力学诊断检查,确诊是否患有先天听力损失,以便合适时机对孩子听力实施医学干预。
听力干预: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,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和听力学干预。
长期随访: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,应该在出生后一个月内进行听力筛查,并且每半年随访一次,避免迟发性听力损害的漏诊。随访最好持续3年。
通过了筛查,是否高枕无忧?
前面我们提到,除遗传因素,感染、药物使用不当等,均可能是影响听力的危险因素。
因此,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,不代表宝宝听力从此正常,不会出任何意外了。
而且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听觉器官,还没有发育成熟,任何外来的不良因素,都可能使这种发展受到干扰甚至破坏,所以宝宝听力的发展必须在保护中进行。
如何保护宝宝听力筛查?
1、积极预防疾病。诸如麻疹、流行性脑膜炎、乙型脑炎、中耳炎等,均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婴儿的听觉器官,进而造成听觉障碍。针对此类疾病,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,是按照计划免疫程序打好防疫针。
2、谨慎用药。不少药物具有会对人体听觉造成损害,特别是抗生素,如链霉素、庆大霉素、氯霉素等。
3、尽量避开噪声。婴儿的听觉器官发育不完善,外耳道短而窄,加之耳膜薄,不能耐受过强的声音刺激。尖锐噪声尤其会损伤婴儿柔嫩的听觉器官而削弱听觉,甚至引起噪声性耳聋。
4、不要随意掏挖宝宝的耳朵。耳屎是有一定生理作用的,如阻止尘埃、小虫的入侵,缓冲噪声,保护鼓膜等。另外,耳屎的油腻性还可阻止外界水分的侵入。
不少父母将其误认做废物,常常掏挖小宝宝的耳朵,殊不知婴儿耳道发育不成熟,多呈扁平缝隙状,皮肤娇嫩,稍有不慎,轻者掏伤皮肤导致感染,甚至疖肿;重者掏破鼓膜,造成听力损失。实在因“油耳”或耳屎过大阻塞耳道影响听力时,应请医生处理。
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
旨在号召全世界人民重视听力保护
成都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
儿童保健科提醒您
宝宝的听力问题关乎其一生
切莫粗心大意
当宝宝出生后
记得一定一定要
重视听力筛查
别给孩子的人生留遗憾